您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学习资料 >> 正文

关于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理论文章的征文通知

发布日期:2014-05-27     来源:三峡大学党委宣传部      点击:


校属各单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理论文章的征文通知》教社科厅函[2014]5号文件已发布,教育部将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的理论文章征集活动,具体通知见附件。
   请相各学院按照通知要求,于4月25日前将纸质材料及电子档报送人文社科办。
   
   
   附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理论文章的征文通知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2014年4月3日
   


   自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研究
   ——学习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
   申琳 李敏昌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43002)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改变了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甚至改变了人们受教育的方式。Web2.0又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变革,那就是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及推广更加便捷,一个被称为自媒体的时代应运而生。自媒体的产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区别于传统教育介质,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教育和文化传承模式。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必须改变以往的传承方式,科学利用自媒体优势,把传统文化思想植根于受众心灵,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落到实处。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形成,充分吸收借鉴了传统文化的合理万分,使其更具备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基本要求。
   传统的伦理思想是包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不能把传统伦理简单地等同于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说教,或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说教完全理解为封建说教;其虽有伦理政治型特点,但也不可忽视了其作为人类社会公德的特点。如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诚信”具有相通之处;古人强调的忠君爱国,我们过多强调其忠君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在某种程度上,忠君其实在多数时期也是爱国的体现,与现宗教仪式的爱国要求具有一致性。
   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成份,对构建现代伦理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凝聚成对祖国的一种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者总是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史家的赞誉。从报国无门而忧愤自杀的屈原到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文天祥,近世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甲午战争时期的邓世昌,新中国成立后放弃海外的种种优厚待遇陆续归来报效祖国的钱学森等,均是经久不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而“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则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最质朴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爱国主义是古人评价人物的一把重要的尺子,可谓“一丑遮百俊”。
   第二、刚键有为与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态度。刚键有为与自强不息是儒家学说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积极主张入世,要求每一个人都以天下为己任,不事鬼神,不虚言来世。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如何事鬼和死后之事的问题时,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3]。传统伦理主张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敬业”本质上是一致的。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
   第三、仁爱精神及好礼的传统。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在这里,“仁”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素养,也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孔子仁的思想博大精深,是其整个学说的核心。仁的根本是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要求一种团结互爱的亲情。由仁引伸出忠恕之道,要求以诚待人,推己及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均是忠恕之道的表现。但如果不去修行和实践,这种素养就会被溟灭。这些年来,一些人丧失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或者缺乏宽广的胸怀,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抬头,这无疑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丧失。其次,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它那种朴素、现实,以及温和的民本思想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客观上正以文明的方式推进世界和平。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合理因素,有助于导引个人和企业正确处理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先义后利"的,“贵义”思想却有着恒久的价值与意义,人不能一味地追逐私利,否则一个社会就会变成物欲横流的世界,“覆巢之下无完卵”,个人的利益也便无根本保证。因此,逐利必须合乎道义而不能损人利己。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4]就是要求人们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在这方面,孟子、墨子等也都有许多精辟之论,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在“重利”的价值观念已成为我们社会主要倾向的情况下,积极倡导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贵义”思想,对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道德和经营信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无疑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第五、天下为公、勤政廉洁的为政风范。虽然古代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但就传统伦理的主要价值取向而言,却是以天下为公、勤政廉洁为从政的道德风范的。朱熹强调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6],中国古代伦理强调的是个人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强调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许多有作为的官僚均把克已奉公、勤政廉洁作为自己的至理名言,宋人真西山曾以“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十六字来戒勉自己和同僚[7];名臣包拯曾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8]。诸如此类,均是当今对现代人进行教育的重要素材。
   正如习近平在第十三次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所指出的,“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自媒体互播是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的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人们的共识,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同时,根据发展变化的媒体和受众的偏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育,是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因此,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9]其中,通过充分利用自媒体传播快、群众喜闻乐见等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接,提高宣传教育效果,也是重要一环。
   第一、占领自媒体高地,加强对全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媒体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传播价值、传播渠道、传播时效等,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使得自媒体具有大众化、自发性、随意性、时讯性等特点,使得“每个公民都是记者”。这种形式的媒体更受到大众的喜爱,信息接受与认同度更高,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作用与影响面越来越广,渐渐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在传统媒介基础上,积极抢占自媒体高地,通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励志故事、警世妙语等,努力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到自媒体世界,占领制高点,发挥正能量,以柔性疏导的方式引导自媒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第二、把握自媒体舆论导向主旋律。自媒体立足普通公众,关注普通公众,不仅日益成为新闻舆论的一个源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但自媒体作为一种“草根媒体”,却存在天生的缺陷:媚俗成风、人云亦云、信息日趋碎片化等文化问题相当严重。网络自媒体传播的自发随意性造成新闻真实性存疑、媒体公信力下降、受众选择性盲目,并伴随着网络暴力的滋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挑战社会诚信,冲击道德底线,频频引发侵权事件,不良信息误导受众……这些由自媒体滋生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加强网民网络文明的正确引导,使网民在通过各种渠道把获取的信息传播到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舆论形成共鸣,形成不良行为、现象以及不良价值观的讨伐声势,对不良行为既可以监督也可以防御,而且,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宣传,使人们多发布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信息,避免舆论的恶意操纵,信任危机。要优化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自媒体环境的话语也会对人们形成一种潜在的“风”,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自媒体本身应该有意识的监控恶意操纵影响社会稳定分子,屏蔽“水军”的恶意煽动,政府、公众、自媒体管理人员通过事实、数据等方式引领正向的舆论之风,使其正向的价值观影响人们,让人们理性判断,认识是非荣辱,善恶美丑,从而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媒体主动融入自媒体领地,积极弘扬主旋律,把握自媒体的发展方向,是与时俱进之举。
   第三、善于应用自媒体语言,学会勾通技巧。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之所以延绵不绝,关键在于通过民族化的语言和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如编制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读物,灌输其意志。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田夫牧子学习的需要,为了对人民进行教化的需要,编制了大量的蒙学书籍,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有《三字经》、《千家文》、《千家诗》、《增广贤文》、《治家格言》等。《三字经》可称为少儿百科,其中教育尤其是德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篇幅,其所讲述的许多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语言朗朗上口,其说教平易近人,凡夫俗子皆能咏诵。各种蒙学读物包含了许多有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很多都可供今人借鉴。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韵语在民间传诵,长盛不衰。如“一饭一粥,当思之来之不宜;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竭而掘井”,这样通俗的民族语言,却讲述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将这些蒙学读物加以分析提炼,择其精要,教育我们的公民,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会取得好的效果。
   自媒体语言生动活泼,文章体裁多种多样,篇幅可长可短,更多的是图文并茂,具有快捷宜懂和适宜传播的特点,相对于学术研究文章的晦涩难懂和政论文章的长篇大论,更具有大众化的优势。传统媒介介入自媒体,要充分得利自媒体的这一优势,才能更好地传递正能量。
   三、用平等心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作为草根媒体,自媒体是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其理念是平等对话、信息共享。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的传承,大多经历了由官府主导到民间认同与互传的过程,在当时文化传播媒介单一的情况下,或多或少要借力于文化的垄断地拉,也曾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现今社会,由于价值观的多样化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不可能用文化垄断的办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始终用的是“倡导”这一提法,其实就是一种新价值观传承的理念,它不是要强行灌输,而是建立在友善平等的基础上,正如习近平在第十三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以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平等对话的原则,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由于西方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强势地位,对话中难免会存在不平等,但是只要有机会开展对话,就要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一种认同强权的文化,它有更高的境界。平等对话就一定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交互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交往时就未能重视相互之间的平等,其结果就是我们所谓中国文化的“失语”。
   自媒体从诞生起,就给全世界的人提供了这样一个诉说感情、提出意见、相互交流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诉说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观点,甚至来展示自己的形象,这就使得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十分激烈,自媒体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平台。用平等的心态引导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掌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对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源头活水的重要途径。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实现新时代的科学发展,不仅要提高自媒体的监督引导,同时也需要多种媒体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所以,现今的中国要利用多种现代传播技巧,运用人们易接受的方式,努力提高信息传播的原创率、首发率,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媒体文化。
   [1]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3]《论语•先进》
   [4]《论语•里仁》
   [5]《论语•雍也》
   [6]《朱子语类》卷13 中华书局1994年第1版)《朱子语类》卷13 中华书局1994年第1版
   [7]《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一《谕州县官僚》,中华书局1987年1月第1版。
   [8]《包拯集•家训》
   [9]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 党建, 2014(3):第8页。


opyright©2016 三峡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编:443002    鄂ICP备05003329号